close

長沙僅存的古城遺跡,背後居然隱藏瞭這麼多的軍事秘密!

每回有人問小編長沙幾個歷史久遠的地標,天心閣總是無法繞開的話題,而面對現在長沙不斷興建的高樓中,這個位於南城和天心閣樓合二為一的長沙唯一古城墻遺址!



雄據於城東南與天心古閣融為一體的長沙唯一古城墻遺址,更成為這座越南商標查詢城市所剩無幾的地面文物建築。



粗看這座極典素雅的牌坊,“天心閣”三個金色大字,在寒冬中仍舊閃動著歷史的光芒。

天心閣原名“天星閣”,其名源於明代盛傳的“星野”之說,按星宿分野,“天星閣”正對應天上“長沙星”而得名。古閣位於古城長沙地勢最高的龍伏山顛,被古人視為呈吉祥之兆的風水寶地,人們多願在此祈福消災、強世興傢。



踏足走在古舊的石路上,進入大門買票後正式進入天心閣景區,感受著過去歷史的聲音。

天心閣一直保留到現在,尤為不易。1746年修建好之後,可以說是屢毀屢建。“文夕大火”,古城長沙一片焦土,閣樓更是蕩然無存。

天心閣為1984年重建,閣樓具有明清兩朝城樓風格,高閣用遊廊連接,形似山巒起伏,錯落有致,氣勢宏偉。2000年10月天心閣再做修繕,閣外建開放式市政公園,成就“湖湘第一公園”美譽。







天心閣閣樓

它是過去長沙地勢最高的地方!人們視為風水寶地,所以過去很多長沙人都喜歡來到這裡。



天心閣的基址占著城區最高地勢,加之坐落在30多米高的城垣之上。又有“高閣插雲”、“麓屏聳翠”、“疏樹含煙”、“池塘夕照”四景相隨,近有妙高峰為伴,遠望嶽麓山為屏,因而顯得更加挺峭、峻美。

站在城墻上展望,真有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感。



天心閣城墻

天心閣下這段城墻作為文化遺跡得到認可,到這裡一定要去感受一下才是。



天心閣月城

1820年長沙和善化兩個縣的知府修葺城墻時,增建瞭南北兩個月城。





從雄鎮門進入能夠看見呈半月形的月城,可不要小看它瞭,它的防禦體系和構造設計很精妙!



月城內共有11個炮洞,分上下兩層。城內可以藏兵數百人,士兵可以輪番上陣,輪流休整。是當時重要的軍事防禦要塞!天心閣古城墻下的月城是修築在城內的,打仗時不容易被敵方發現從而造成很有效的迷惑作用。

在歷史上曾有一個“天心閣時間”,它是當時惟一的計時工具!



崇烈亭



這裡竟然隱藏瞭這麼多的軍事秘密

作為歷史久遠的地標——天心閣,在長沙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雄據於城東南與天心古閣融為一體的長沙唯一古城墻遺址,更成為這座城市所剩無幾的地面文物建築。



(紅框為古長沙城東南角的天心閣及城墻位置)

長沙城墻原是四四方方,湘督譚延闓一聲令下,1923年屹立於湘江之濱長達兩千多年之久的古城墻轟然倒下。1924年,當拆除工作快接近尾聲的時候,部分文人學者認為,不可將城墻完全拆除殆盡,應保留一小段以供後人憑吊。



(曹典球先生像)

時任長沙市政公所總理的曹典球先生此時力辭不可,並慷慨發聲:“要睡在城墻上,誓與城墻共存亡”,省府這才決定保留天心閣下這一小段。從古長沙的地形圖上來看,這一段城墻和閣樓處在東南一隅,現已成為長沙一塊風水寶地。



“扶搖上天心,到此方入勝”。越過崇烈亭,眼前就是長沙僅存的一段古城墻遺址,長度為251米,高13.4米。



明洪武五年,也就是公元1372年,長沙守域指揮使邱廣改土築城墻為磚石結構,目的就是增強城市的防禦功能,使長沙成為瞭“堅不可摧的古城”。在後來幾百年的漫長歲月裡,因各種戰爭或自然災害,古城墻屢毀屢建,屢建屢固,到瞭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852年)古城墻已經形成方圓8.8公裡,呈南北長,東西窄的條狀。



天心閣城墻頗為有趣,從雄鎮門進入,左邊望去,一眼呈半月形,這種結構被稱為月城又叫甕城。它的防禦體系最齊全,構造最精妙。

商標在越南註冊



(天心閣城墻下的北月城)





(天心閣城墻下的南月城)

據史料記載,崇禎十一年(1638年)長沙知府將長沙古城墻的九道城門都增建瞭月城,但並未在天心閣城墻處建立。直到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長沙和善化兩個縣的知府修葺城墻時,才在此處增建瞭南北兩個月城。



兩個月城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民國鄒欠白所著《長沙市指南》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記載:“閣旁城垣成二巨窟,左右各一,昔時守城藏兵之處也”,簡單提到瞭月城的作用。





月城內可以藏兵數百人,士兵可以輪番上陣,輪流休整。月城城墻上有8個炮洞,分上下兩層,上面一層用來放置遠射程大炮,下面一層用來放置近射程大炮,並且火炮安置在洞內可以避免敵人大炮的轟擊。天心閣古城墻下的月城是修築在城內的,打仗時不容易被敵方發現從而造成很有效的迷惑作用。





(天心閣城墻下的南月城密道道口)

天心閣古城墻結構甚為精妙,但其實在南北兩個月城下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軍事秘密。據《長沙歷史文化叢書》中黃綱正、周英所著的《湘城滄桑之變》一書記載,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清政府在天心閣腳下的城墻處加築瞭南、北兩月城,密道也隨之挖建而成。而這一歷史又在民國鄒欠白所著《長沙市指南》中得到進一步印證。書中載“閣旁城垣成二巨窟,左右各一,昔時守城藏兵之處也,其下有蟄穴,聞可通城中之皇倉街,為戰爭危急時之避險暗徑,今涅塞久矣”。從以上兩段史料中我們可知,清代天心閣大修,密道也得到過修繕,並分別通往城內、城外。



(圖中紅框處分別為天心閣及皇倉街)

密道一:通向城內

史料中提到瞭一個地名“皇倉街”。 清朝時期的皇倉街位於現“五一廣場”區域,而此地正好為當時長沙城的中心地帶,並且該區域為清代長沙糧倉之處。據悉,清長沙此地周邊還有一些與之有關的地名也頗為有意思,我記得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五一路附近有這樣幾個地名:一倉裡、倉後街,在我的腦海裡印象深刻,今天得知,這些街道原來都因雲集湖南皇倉、長沙府倉、長沙縣倉等糧倉而得名。密道直通這裡,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方便戰時快速傳遞情報,準確下達命令,也便於前線的士兵疏散。二是自古以來糧食是打仗的首要儲備物資,在緊急情況下將其運往前線,保證糧食的充足供應,將是戰爭取得勝利的決定因素。

越南商標申請



(天心閣城墻下的北月城密道道口)

密道二:通向城外

月城下另一密道則是一條約為15裡路長、通向城外的隧道,長沙俗稱“隱門”。相傳這條密道在太平軍攻打長沙城時起到瞭解燃眉之急的作用。當年太平軍進駐長沙,湖南巡撫駱秉章加固瞭長沙古城池,與此同時也將通往城外的這條密道一並進行瞭修繕,可謂全力做好瞭迎敵的準備。戰爭開始,長沙古城內一片驚慌,各處城門緊閉,城中百姓祥和安定的生活頃刻之間被硝煙戰火所彌漫,各種糧食和供給一天比一天稀缺,皇倉街一帶的糧食又被嚴格控制根本無法進入。在這種窘境之下,為瞭防止城中百姓不忍饑餓而鬧事,左宗棠建議可以秘密啟用天心閣下這條通向城外的密道,隨即安排部分官員和糧商一起出城覓糧,夜晚再運進城內,果然不出數日,大批的糧食就從這條密道中運進城來,快速解決瞭長沙古城在這場戰爭中糧食短缺的問題。



由於城市發展和不斷建設,兩條密道早已在民國修環城馬路時被封,今天所能看到的密道也隻保留瞭南北兩個小小的洞口且早已鮮為人知。和平年代,我們已然看不到戰爭紛擾和兵荒馬亂的場景,更加無法想象當年這兩個密道到底有多長,規模有多大。



緩步到此,駐足停留於密道口,當年他們就是從這兩個洞口將大批救援物資送進城內的,從另外一個層面上來講,兩條密道的確救瞭長沙全城官兵和百姓的性命。伸頭向裡探去,眼前似乎顯現出一百多年前戰爭中將士們運送軍事彈藥糧草的緊張氣氛和繁忙的身影,耳畔也依稀還能傳來城墻下陣陣炮火轟鳴之聲。

行者:日方 湯蕾

[責編:田甜]
arrow
arrow

    dzh573br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